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高岭:何去何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来源:Tom 专稿    时间:07-06-29 09:13:47    浏览:

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展品

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记忆的再现和重新认识,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再现和重新认识的方式与手法,对于艺术家来说,则明显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侧重点紧密相关。对于毛旭辉,曾经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权力意识则是他记忆中最主要的部分。掌握了权力就拥有了控制、支配和裁剪社会资源、人生自由的最有效途径。他早期的家长系列作品和近年的剪刀系列,都把自己艺术创作题材锁定在这个方面。他的艺术风格是象征主义的,但是他的表现手法却经历了充满情绪的表现性到注重画面张力的平面化这样的过程。记忆中除了权力意识还有历史符号,木刻绣像画、中文汉字与英文字母的语意、传统茶壶的造型还有正负相交的平涂色块,这些构成了魏光庆作品追求图像、形体、色彩和语意相互抽离、转换和生成新的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曾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同样是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东西。在卢昊的笔下,熟悉的胡同正在成为历史,它们的形象开始模糊、变形和抽象,往昔的光辉越来越因为城市的扩张而黯然失色;而对于艺术家徐累来说,这些年的他则更试图从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缝隙中,寻找往日江南生活方式中的那份淡然和闲静。光阴荏苒,物转星流,一切竟然像纱幔那样朦胧和不确定,这是一种美,但美得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以不同时空、不同语境中的事物相互类比,引发人们对个中相互关系的思考,这种手法带有隐喻和寓言的特点。在刘建华的图片中,博彩用的筹码与城市的景观竟然如此有效地发生了联想,而它们在外形上甚至在内部的许多功能上,不正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吗?而政治人物对于时事政策的理解、认识和阐释,不也往往是从动物比喻开始的吗?此物与彼物,世间的许多事情竟然有着相通之处。而两种时空的并置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方少华的作品发人思考的地方。

在今天这个商业化的消费时代,图像膨胀必然使人们对视觉图像的使用以及人的感知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王友身的作品里,图像经过成像和清洗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化学反应程序,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同一图像经过不同的时间性质的反应,再一次叠加复合在同一空间里。在他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两组作品分别展示了一个图像的三种呈现方式,其中时间性始终伴随着媒介空间性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时空的双向变化中,图像原本的单一语意得到了拓展。管策的作品,虽然也是对图像的修正,但却采取了拼贴、裱褙和油画颜料、丙稀颜料等多种材料覆盖涂抹的形式。他从事综合材料创作十几年如一日,如今的作品在解构图像原有含义、生成画面材料语言自身魅力方面,举重若轻,透露出疏朗飘逸的东方韵味。对于图像单一视觉语意的突破,杨千的工作可谓彻底极致。他将图像或者说绘画形象置于不同的空间中来观察思考,展示绘画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的可能性,探索观看方式的多种途径,并且把时间的概念纳入到绘画艺术的形式中。他的双重绘画拓展了绘画的可能性,使得他的新绘画的艺术语言,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在保留诸如色彩、笔触和手工感等平面绘画的语言特征的基础上,获得了既不同于传统绘画形式的单一性、又真切反映当代复杂社会与心理空间的多重语义。

当代社会多重因素包围和影响下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和体貌特征,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去是今天也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贾涤非、苏新平、段正渠和向京,就是当代中国艺术这方面突出者。很难将贾涤非、苏新平和段正渠三人的绘画看成是传统意义上的肖像画,尽管在他们的画面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场景和环境的描写。他们的画并不刻意塑造人物对象眼鼻喉舌的五官特征细部和表情,而是通过人物对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能力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灵动跳跃的色彩,恣意涂抹的笔触,成就了贾涤非画面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而他对生命的敏感和直觉,又使这种视觉形式充满了极强的视觉张力。很难在他的绘画中找到他的创作意图的直接对应物,他崇尚画面的色彩和情绪,总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追问和对位停留在绘画语言上,他要让人在体味绘画本身的过程中去用心想象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苏新平的绘画,虽然是具像写实的,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如他早年创作时那样,透露出仪式感和舞台感,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有趣的是,苏新平有意识地阻断了这种象征与现实世界直接的对应物,使人们在反复玩味看似单调的人物动作姿态的过程中,去用心体味今天绘画的意义。段正渠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民形象的程式化表现模式,没有伤痕,没有怀旧,没有矫情的渲染,有的只是人物形象从造型结构和用笔方式的直接、简约、质朴和自然,当然还有人物生活的平凡无华。与段正渠关注北方农民形象不同,本次展览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向京,则关注城市里的女性形象。她的雕塑采取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人物动作姿态并不刻意修饰,这种现实场景的直接引入,挑战了人们久已习惯的艺术观赏准则,具有鲜明的个人气质。
编辑:木子  作者:高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