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艺术与社会政治是七十年代末开始、占据整个八十年代的主要课题的话,那么艺术与商品化、艺术本土化与全球化,则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新增加的两大课题。按照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大版块的学说,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问题,艺术与商品化属于经济基础领域。而艺术本土化与全球化的问题因为出现得最晚,属于不同社会、不同国家艺术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问题,其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前两方面,却又超出了这两个领域的任何一方,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文化身份问题领域。其实,世界上任何民族国家都存在着或者说面临着这三大类课题,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在最近二十多年里才如此集中、明确地被从学术层面上提了出来的。换句话说,中国社会内部的思想解放、市场经济商品化与外部的国家经济和文化形象,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如此鲜明地、强烈地成为中国人文艺术领域中的最主要话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艺术与社会政治意识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星星美展、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新潮美术而得到彻底的剥离,事实上,在整个九十年代直至今天,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关系又被蒙上了商品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所以显得扑朔迷离。同样的,经济基础领域商品化的问题因为受到上层建筑领域中社会政治意识的影响和全球化的挑战,也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绝非单纯的商品运行机制所能左右。而全球化问题的产生源自市场的运行和资本的机制,但同时又含有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深刻的政治因素。
这就是说,虽然我们在还原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情境的时候,能够看到由艺术的思想解放到艺术的商品化与全球化文化身份这样的线索,但由于这三者之间的交叠与重合,所以那种将某种艺术现象归结为某种社会领域的反映或写照的简单做法,那种将某种艺术风格、题材或媒介视为对当代社会唯一有效的表现手段的看法,还有那种把这三个领域中某个领域看成是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的思路,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就艺术创作而言,与其将艺术的指向与这三大类课题做一对一的简单比附,不如强调艺术创作风格、流派和媒介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为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事物,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指其他民族国家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意味着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析和评价,不能只从其内部或外部或国际当代艺术任何一个单方面来出发, 只有这样,才能够吻合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
现在,我们不妨对上述分析做一次小结。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析实际上是一次不断地还原二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艺术格局的工作,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由于当代艺术所涉及的三大领域的交叠和重合性,所以当代艺术本身的呈现方式也就纷繁复杂,更不用说每个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表现形式了。因此,不断地还原政治的经济的语境和国际的背景,就与不断地注重艺术创作的个案研究,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