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高岭:何去何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来源:Tom 专稿    时间:07-06-29 09:13:47    浏览:

中国当代艺术的个性化语言形式

九十年代中国艺术遇到的新问题自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启动之后的商品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全球化驱使下艺术的身份。更准确地说,这个时候中国艺术所面临的是它在国际背景与市场情境中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开始的市场经济使它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既是世界的工厂也是世界的市场,这对于世界上那些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象成为世界的焦点之一。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一个自身几千年的文化脉络尚未断开的国家来说,它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引起世界的注意是再自然不过的。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才能引起世界的注意呢?传统的文化符号,比如民间的工艺品、建筑、服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水墨画和书法等,当然是中国的国粹,但是它们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语言形式并不能与西方构成平等交流的语境,这就像西方某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也不能与中国构成对等性的交流语境一样。只有不同国家之间进入当代形态的文化艺术,才能构成平等交流的语境。因为当代形态的文化艺术,关注的是在社会政治、商品化和文化身份等难题控制和影响下各国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人的问题——有人自身的生理问题也有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都是以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观看方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换言之,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正在经历着新老观念和体制的更新,深厚的历史、广阔的领域和复杂的矛盾,为当代艺术的形态生成和语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空间和想象空间,而当代艺术在语言媒介上的国际化更容易使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被世界所了解。可以这样理解,当代艺术可以使世界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和发生的矛盾、进步和变化。

既然当代艺术是使世界了解中国的最有效的视觉艺术形式,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或者说,有没有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有,中国的当代艺术除了媒介的国际化之外,在题材上、表现技巧上、语言风格上有没有自己的特点?的确,今天的中国有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的问题,但是又有自己十分复杂的、独特的问题产生背景,在语言形式上必然嵌下每个艺术家个性化生存经验的烙印。

我们注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艺术界出现了诸如政治波普、玩世写实主义等艺术表现风格,我们也注意到艺术媒介的国际化趋势,但是我们更愿意把这些风格和趋势化解为每一个艺术家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因为当我们用这样的视角来理解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穿过笼罩在这些艺术现象之上的种种声誉、阐释和言论,逼近这些艺术现象背后每一个艺术家真实的语言形式,体会语言形式所带给我们的含义。也正是这样的化解和还原工作,使我们理解到更多艺术家丰富多样甚至迥然有别的艺术创作的价值。

我们选择这22位艺术家参展,是因为面对社会变迁中政治意识、商品化和全球化的交叠与重合,面对由此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他们多年来坚持用自己的视觉语言方式重建中国人文生活的理想和信心。他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切入角度各不相同,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则更显露出明显的个人化的痕迹,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活力充沛、色彩纷呈的体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这里展出的他们的作品分为几个侧面加以介绍,尽管他们的作品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着内涵与形式上的交叠与重合。
编辑:木子  作者:高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