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艺术的矛与盾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06-06-09 09:25:01    浏览:

  《金陵晚报》记者羊艳向本刊这样评价王桂权,“这个女孩,很单纯。她确实不是为了出名。”

  但在该报报道之后,王桂权出名了。网站纷纷将她的作品置放到显要位置,并出现了各种意见的口水战。

  5月30日晚上,川音成都美院王承云的画室,王桂权走进来,坐在记者面前,低垂着头,双手不知道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一旁,她的同学问,“外面冷吗?”

  王桂权说,“不冷。”

  “那你为什么脸红?喝酒了?”

  “没有。”

  “你为什么连胳膊也红了?”

  王桂权抬了一下头,显得局促不安——这就是那个被认为“大胆”“前卫”的艺术品的作者。

  “不能改变体制,就改变学生”

  王桂权所在的班,是川音成都美院油画系实验班。院长马一平认为,王桂权的作品,与这个班的教学方法有一定联系。

  川音成都美院是一家成立不足6年的二级学院,据马一平介绍,这个新成立的学校,整个架构参照了国内几家资深美院改进后的框架,同时也吸收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国际背景。

  马一平希望学校能在中国当代艺术探索中发挥力量,所以决定局部、阶段性地开设实验课题,条件成熟时成立个别实验性班。2004年秋天,德籍华裔画家王承云被引进到川音成都美院。

  王承云,有中西美术的双重背景,是比较成熟的画家。比起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他的教学显得有些特别。

  “我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本能,给他们创作自由。与传统的用苏联式教法给学生机械式的灌输不一样。”王承云认为,中国年轻艺术者缺少的是油画语言的创造力。

  他一方面鼓励学生从身边发现创造语言,另一方面则研究和改变司空见惯的绘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用适合自己的材料表达。”

  学生们在寻找语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性和身体的表现,王认为很正常,“作为老师,没有必要暗示或告诉他们能或不能搞,“我说不能搞,就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我鼓励搞,同样可能是一种误导。而且,我规定的任何东西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中国,包括欧洲的一些艺术学院,都抱怨说:艺术学院里培养不出艺术家。可王承云觉得,不是培养不出,要看怎样培养。“陈丹青与体制耗了那么长时间。还是没有办法。我不能改变体制,就改变学生。”

编辑:小路  作者:孙冉 丁尘馨 李径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