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艺术的矛与盾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06-06-09 09:25:01    浏览:

  90年代后,风声水起

  90年代以后,无论是社会的宽容度还是艺术的多元化表现都与以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作为金奖作品《黄土风情》中的模特儿,田静当年始终没摘下她那宽大的墨镜,虽然面对记者,她说 “我觉得很自豪,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当人体摄影模特。”

  那是在2001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人体摄影艺术展现场。展出的100多幅照片是从全国各地送来的作品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在那次摄影展中引发的非议,倒有很多是针对征集作品的表现水平上的。

  几乎同时,在古城西安,也先后举办几次人体艺术摄影。西安人体摄影展始作甬者、西安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马琪,回忆当时展览时的一个细节,“当时我也不知道大家看了后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就躲在后面观察。一对夫妇走在前面,其中的丈夫说,‘拍这些东西,太下流了,不是流氓吗。’他的妻子反驳他,‘你知道什么,你只是看照片,别人是在读照片。’”

  这段话让马琪印象很深,“它反映了面对人体摄影作品,从艺术角度来欣赏的人还是很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在《艺术:写在人体上的百年》中,分析了90年代初的人体艺术与1988年的不同。其中一点是,在90年代初,出版物中大量出现摄影人体画册,而在之前人体艺术画册多为绘画和雕塑,人体摄影是极少见到的,即便有也多是从外国画册中翻拍。

  而当舞蹈演员汤佳丽出版自己的写真集时,表明人体摄影艺术已经基本为中国社会所接受。

  人体艺术的发展,在社会上逐渐被接受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美术、摄影、电影和舞台剧表演。西方人体艺术发展过程也是这样一个“闯关”历程。

  人体艺术进入中国不到百年,锋芒已直抵第三、第四道关口,在与传统文化心理相冲突的背景下,这种舶来艺术主题的浓缩激进的发展过程更显得有些惨烈。

  在此过程中,无论身处何时,“社会事件”的热闹总是淹没对艺术影响的思考,艺术工作者们在艺术突围和“反围剿”的过程中挣扎,而人体艺术存在的“合法”空间就在历次的冲突中不断延展。★

  对艺术而言,宽容比理解更重要

  川音成都美院学生在南京的“实验空间”艺术展中因展有女性下体图片而引发的纷争,实际上并无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这种争论几乎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史。

  每一次有新的艺术探索行为出现的时候,就会引发类似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某种事物或形式是否可以称为艺术。表现在身体艺术方面,从发型到乳房,从四肢(胳膊、大腿)到躯干(肚皮、臀部),都引发过关涉艺术与道德之关系的争论。

  这一回轮到性器官。

  性器官是否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艺术理论上说,既然人体的其他器官可以成为艺术对象,既然植物的性器官可以成为艺术对象,那么,人类的性器官也可以。

  但从这场争论来看,大家的重点似乎不是在说一个艺术问题,而成了道德问究。反对派的锐利武器并非艺术,而是道德。其逻辑前提首先是把人类的生殖器官贬低化和污秽化,在此基础上构筑起道德牌坊,以标榜内心的圣洁和高尚。

  我理解那些对自拍行为艺术表示不解的观众。艺术总是会对公众的理解力形成某种挑战。正是因为这种挑战,才为艺术拓展了更大可能的发展空间,也为人理解自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且,观众有权利对他们不解的事物表示质疑。

  但我很少看到有理性的质疑,更多的是一些恶意的诋毁和邪狭的嬉笑。

  这是一种“窥阴癖”式的道德。“窥阴癖”者没有能力正视任何裸露和性感的部位,他们只有在把身体扭曲成淫秽的事物,然后在阴暗处鬼鬼祟祟地偷窥当中,才能获得某种病态的快感。

  他们在标榜道德纯洁的同时,却以邪淫的想象和秽语来羞辱他人。比私处更肮脏的是口舌,比口舌更肮脏的是人心。

  我相信,造物创造出人类的身体,创造出人类的性器官,并非只是给泌尿科医生看的,也不是要刻意给人的形象留下污点。割裂身体的整体性和完美性,才是对人性的最大亵渎。

  能否充分感受到人体的完美,并非易事。事实上,艺术曾经以隐喻或象征的方式展现过人体(包括性部位)的完美性,今天,那些美术学院的女生所做的,无非是以写实的影像形式来表现。

  至于以这种方式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是否更充分和更有效,这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但探究世界,包括自身的完美性,是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成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的行为,并未超过艺术家应该遵循的界限。

  对于艺术而言,宽容比理解更重要。在艺术探索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至少它是可以容忍的。

  从“实验空间展”遭遇的来势汹汹的诋毁和辱骂来看,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鉴赏力存在着严重的“基因缺损”。一般公众对于裸露艺术不习惯和不理解,尚且情有可原。然而,那些艺术评论家和文化媒体记者的表现更令人失望。

  在这一事件中,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娱乐媒体和艺术评论家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最充分地表现出了“窥阴癖”式的人格分裂症状。连他们还依然抱着一种陈腐的艺术教条来诋毁艺术,或者以一种假模假式的道德家的义正辞严的腔调指手划脚,一般公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受力的萎缩和麻木,以及在道德感上的愚顽和粗暴等,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编辑:小路  作者:孙冉 丁尘馨 李径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