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德铜红釉盘
中国古代工艺之瓷器色釉之红釉
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
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红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祭红”红而不俗,鲜而不艳,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瓷品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红釉瓷在经过明代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又得到了恢复和迅速的发展。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官窑生产的名贵高温红釉品种。其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鲜丽、釉面多绿苔点,有“美人醉”和“桃花片”等美称。烧制难度极高,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流传至今的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豇豆红釉洗”就属于此类,此洗高3.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整体形状为圆形,敛口,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3行楷书款。此洗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豇豆红釉釉层薄而细腻。“清人洪北江曾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描述。”裴亚静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