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虎子
在首都博物馆精品陈列区《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展示了一件出土于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的北宋(公元960~1127年)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可谓当时青釉瓷中的精品之作。这把壶高18.2厘米、口径4.5厘米,壶上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用针状工具在胎体上雕刻,然后再上一层釉。此壶腹部划宴乐人物图案,生动传神,饱满的线条富有张力,即使是小件物品也隐含大气,富有韵味,十分少见。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裴亚静介绍:“从工艺技术上说,在科学技术条件还不发达的过去,釉的变化全靠烧制人(陶工)的经验来掌握,重点是窑炉和烧成技术。用简单的传统烧造方式来驾驭单色釉,难度很高,单色釉之名贵也正在于此。”然而,虽然难度高,但是对于陶工来说,却充满挑战性,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为之倾其一生。可以说,陶瓷的魅力在单色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专业技术,单色釉相对于彩绘瓷来讲,对陶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繁华清三代
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分别设立御器厂(明)和御窑厂(清),单色釉瓷的烧造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由于本人的艺术爱好,亲自参与瓷器画样与款式的策划。在雍正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期间,派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唐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督陶官,在皇帝的旨意下,烧造了大量仿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并且创烧了很多新的单色釉品种,单色釉瓷的烧造在清朝达到了其历史最辉煌的顶峰。单色釉瓷首次出现了规模化的创新与生产。技艺炉火纯青,品种空前繁多,釉色超越古人,譬如天蓝釉、豇豆红釉、孔雀绿、茶叶末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