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杜平让的绘画,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一、白描写生,二、工笔重彩,三、没骨花卉,四、水墨写意。他的没骨有恽南田的秀美,清亮、高雅而不失雍容华贵,但多了些从现实生活感受中得到的鲜活生命力,并使恽南田那样的明清没骨绘画与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传统绘画的新传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和高扬。他的水墨写意,画得满纸光华,具有很强的书写性,把中国书法结体、笔法、笔意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准确地转换在他的画面造型中,从而,使他的画面的笔墨趣味极为生动传神,令人观之,如月到风来,瞬间即能消去胸中火燥鄙吝。
不过,杜平让平时着力最多的,还是他的白描写生和工笔重彩。他的白描写生,在扎扎实实的学院写实训练奠定的基础上,能于唐宋传统择其精华,也善取天地英气,故有生命酣畅之美,能使我们在从容静赏中,陶醉于泛舟文化河流的欢畅。他的工笔重彩,观画则可知其人,画面图式语言不仅机要慎密、形式技法精深高妙,而且令人观之,有身从容、意活脱、心光明、气浩荡之慨。令人观之,有久处无厌之美。于是,多年以来,就是在如上四种类型交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平让先生的工笔中,有了鲜明的写意精神,而写意中,也暗含了工笔的仪态。所以,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他都不仅能把中国传统绘画在“超以像外,得其寰中”中所追求的意像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左右逢源。而且,重要的是,他还能使画面视觉语言,显现出鲜明的超越明清文人画所特有的笔情墨趣的精神内涵。
纵观杜平让的绘画作品,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鲜明的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他在崭新的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创造中,不仅突现出传统工笔画和水墨画的本真精神的融合,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工笔的造型传神,勾勒敷色,写意的章法的聚散开合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焦,无不构成了有如视觉听觉化的音乐一般的动人心魄的旋律。所以,如果我们把他的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就能明显感觉到他的这些作品,在造型手法、章法境界、个性抒发等方面,无不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崭新变化。
二
仔细分析、研究杜平让先生的创作历程,对中国画的战略发展及其教学体系的整体课程设置等问题,都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他的画,首先是技术性的,从其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手法在他的审美意识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主导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蕴涵的技术意识,又是与中国当代的人文文化心理需求,是有密切的血脉相联的—这就无疑使得杜平让先生的创作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画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最佳参照范本。
概言之,从杜平让先生的画面造型勾勒表现,到画面的赋色渲染,乃至到作品章法境界的图式构成语言,都无不是在极其讲究技巧的行为过程中,被创造、被表现出来的。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有了特殊的学术说服力。若以他的白描写生和工笔重彩为例,前者,能充分显现出他在绘画探索中的理性与感性互为结合、互为影响、互为渗透的基本思路,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他的绘画文脉的多元构成与多元来源。而后者,则能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探索与创造,不仅对考察、分析、探索与研究当代中国画战略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实证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还对思考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当代中国画美学概论意义上的学理建构,具有同等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的参考价值与参考意义。
从杜平让的绘画技法语言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技法语言,是由如下三个层面的文脉来源或曰是由如下三个层次的探索方向构成:
第一,由特定的观念形态导致的画家在观察自然物象时,不仅使表现物象的技法手段被这一特定的观念驱使,而且,还使得其技法中蕴含了这一观念形态的文化属性。所以,如果仔细、认真地探究杜平让先生绘画技法的文脉来源,就可以发现,他是在综合了两方面的文脉来源之后,而形成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文化观念的。这两方面的文脉来源是:(1)是在对中国古代绘画经典图像的解读中,因能将其经典图像视为承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本,而准确地把握住了传统绘画形而上的观念形态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2)是在对现代艺术经典图像的解读中,同样是将其经典图像视为承载当代文化智性思维的文本,而发现了蕴含在现代艺术图像中的诸多的现代文化信息,并且,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这诸多的文化信息集结成信息束,用以照亮自己内心中已有的对传统形而上的观念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在面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中,自然物象本身特有的令人兴奋的美感魅力,撞击着他已然把握住的绘画图式语言和形式技法,并使这些图式语言和形式技法进入他已然根深蒂固存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诗意化生存意念,由此,而使这些来源于生活撞击的图式语言和形式技法进入到一种特定的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品格,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气象。以此,当我们面对他的作品,便能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品格、气象、境界的高迈,而不是肤浅的技巧炫耀。当然,他作品的技法语言表达是高超的。显然,这是杜平让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反复进行了较高文化层次的思考与实践验证之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三,杜平让的绘画是讲究技法的,但他更是一个有文化理想的画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理想,使他的绘画技法,与他长期以来力图以他自己的艺术表现世界建构一种独具当代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图腾”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分析、研究他的绘画技法,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绘画,决不是肤浅的追踪时髦的产物。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文化理想,他才能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特征,而且,他的所有的作品,在文化归属方面,也都显现出了鲜明而强烈的具有前锐性的时代气息。具体而言,这就表明,平让先生是逐渐在自己内心深处中,建构起与当代新儒家学者所倡导的“文化中国”这个理念齐一的理想追求之后,然后,才是在这样的理念的光波下去表现他心目中的“文化图腾”的。使他最终能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将他因此形成的理想追求制约下的图式语言和技法语言所创作出的绘画图像,成为他的观念中的“文化中国”这个理念的视觉象征。
通过分析、研究杜平让先生的绘画实践,我们发现,至少早在十多年前,他的绘画思路,就已经进入到了这个“文化中国”的通道。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他的具有“文化中国”属性的图像形态或曰风格样式,已经成熟,且硕果累累,故尔,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意义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我们对他的未来发展,寄予特殊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