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一场风赶着另一场风,在时间的隧道里走——因为佛的盛大,麦积山石窟不知不觉地成为旅人们——漫漫长夜内心无处安放的旅人们的避难所。
(尽管它的脚下,世事茫茫。)
庾信、杜甫、胡缵宗走过——在他们的身后,还有王仁裕、王了望、任其昌……
一个个低头走过的影子,被落日重叠在一起,加重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苦难。而我隔着时间,仿佛听到了他们出自内心深处的叹息,在历史的小径上响个不停,如同受伤的一只又一只蛐蛐。
9
不知道,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秋天,当诗人杜甫一脸倦怠地登临麦积山石窟的一天,天空干净得有没有云朵,但那年秋天的秦州古城,却因为这一个自长安风尘仆仆而来的诗人,秋意里的忧伤,被加重了。
两鬓染霜两目苍茫的杜甫,自秋花危石的东柯谷一路蹒跚走来,尽管他面对的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地震的麦积山石窟,但还是捡拾起到了人间的小小快乐。他不禁低语了:“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鹿香眠石竹,鹦鹉吸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显然,有一丝淡淡的喜悦掠过杜甫的额际,旋即,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似的,内心巨大的孤独又一次将他置于荒草丛生的幽幽小径,徘徊不前。
10
秦州民谣曰:“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秦州民谣又曰:“积木成山,拆木成功。”关于这些来自民间的谣谚,我曾经在古代的典籍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据明代《玉堂闲话》载,关于麦积山石窟,“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
一项浩大而繁复的工程。
当麦积山石窟像一朵又一朵朴素之花渐次绽放在莽莽陇山时,一个传奇被深深地镌刻在了秦州大地。然而,历史还是没有记住它们的名字——尽管麦积山石窟也有开窟造像者的记载,甚至也留下了部分工匠的姓名,如明天启年间的铁匠王化明等——但是,更多绳墨规矩的工匠在历史卷册中因为名分阙如而三缄其口,沉默不言。
所以,请允许我以佛的名义,向这些被文化艺术正史打入另册的消隐的大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是侍从了艺术并最后归真于艺术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