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中国陶瓷的客观发展过程总是以时间来贯穿各朝各代的更替,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模式。艺术史,陶瓷史也已朝代来机械地叙述其发展进程,忽视艺术本位发展的过程。要归纳客观的体现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可以以中国陶瓷本位发展的客观事实和现象进行区分。
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创作方式不外乎也是一种思想主导的结果,而创作思想与民族,地域的,历史的审美爱好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与陶瓷创作者的观念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一方面以继承民族文化为基础,重新挖掘和理解古老文化现象的现代元素,结合时代精神面貌,与国际陶瓷界,环境艺术界频繁交流,并逐步融汇到国际陶瓷,公共环境艺术主流之中。其次,结合国情,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在公共环境中,在陶瓷雕塑中开发,创新,并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陶瓷雕塑活动。展现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个性,使这种个性逐渐从国际陶瓷,公共环境领域中脱颖而出。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陶俑,公共环境里的陶瓷雕塑,第一应该积极总结经验,建立自己陶瓷教育方针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第二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积淀,渗透到当代的创作观念之中,重理论,重实践。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陶瓷性,挖掘,整理,继承历史,了解当代。科学地引进国外关于公共环境中对陶瓷雕塑的理论研究,结合本国陶瓷特性,不要盲目,要高度审视科学态度,推介国外较好的成熟理论,结合国内外知名陶瓷理论家,建筑师,公共环境艺术家,陶瓷创作者共同整理和完善。
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概念上的艺术学科,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涉及美学,建筑,城市规划,力学,材料等诸多因素,它的直接意义是美化环境,间接意义将比较深远地接轨着历史继承性,陶瓷文化的层面上来了。可以说它是建筑和自然环境为一体,塑造着外部空间视觉形象的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实际上也是立足在城市规划系统之上,它的设计美学虽然涉及到美学,建筑学,园艺学,力学,材料学等因素,但其基本的环境系统构成方式却是建构在公共环境艺术之中。只不过陶瓷雕塑具有材料特点,更具有文化方面体现出来的人文品质。因此单方面提取陶瓷雕塑作为该环境的核心的话,所形成的观念会导向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可供观赏或单纯地成为一件艺术品的导向性。所以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是以协调主体艺术品与所处的公共环境的关系为目的。它研究的范围不是陶瓷雕塑本身,而是以整体的公共关系作为创作母体,对自己的研究方面从深度拓展为广度。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既然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那么它的设计与制作必然是建立在这个领域上的综合性很强的概念。要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就不能以一般的雕塑形态为出发点,它应该具备窖炉,耐火材料,一次成型与极娴熟的工艺要求的特殊场地和条件为基本条件。因为陶瓷雕塑中主体通常都要与这些关系协调及其统一之后,再进一步协调单体艺术品在公共环境中的关系。如果仅仅强调陶瓷雕塑单体语言的话,只能叫做陶瓷雕塑作品,而结合了设计,结合了自然,了解环境三位一体的思考,带着立体的系统的观感才能成就陶瓷雕塑进入公共环境的价值。以这样的研究为主导,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的存在才变得有价值。由于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通常是以造型实体为主体设计(因为创作者往往不能跟环境很好地联系),所以在一定的区域里,往往是以美术品或烘托建筑的形式出现,同时也经常考虑不到空间要求,构图,比例,色彩,处理手法的诸多因素,等到放置于公共环境中的时候,遗憾便伴随着这种设计度过春夏秋冬。还有,公共环境是一种公共意识,并不是创作者个性张扬与表现的场所,缺乏认识环境整体意识,由于公共环境设计,公共环境雕塑并非一般艺术创作活动,因为主体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是呈互相依存的,它的艺术活动过程是强调整体的过程,整体意识原本就是艺术创造活动最基本的原则。确立这种观念在于注重比较作品本身和环境的相互制约,互动,从主观到客观都不寄希望于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陪衬或作品客体融汇于环境主体之中,这便是我们研究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所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