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思维模式主导着创作核心
现代一件作品不再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现代人们要求它适合与一个空间,就象一粒珠宝适合于一枚戒指一样,在空间之间,以及不同的艺术种类之间的最为多样的倏忽变幻,它包含着不同层面的现实和材料,象霍夫曼设计的花瓶,英译对待一件微缩建筑那样。从这种过渡的特性上发展出了陶瓷复合体以及成立的陶瓷雕塑。举例来说,一个空间与一件雕塑和一个火系结合在一起,形式的扩展,就象城池设计那样,使得一件陶瓷雕塑能够融入到一个公共空间的总的框架中去。如在马辛托希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图书馆中,他将墙壁溶解为涌入室内的线形并列物之中,它们之间不只是“自足的”,而且还和更大的整体空间相关联。在一个公共环境中,最小的成分都要适合于整体,将这一原则运用于非公共的设计同样是一种挑战,它意味着嵌入建构,内部物体,用具设施,实用物品一直到最小的东西都与总体结构不可分割,这种结构与工业化的状况相一致,构成一种直接的,有机的,和谐的关系。从因果关系上说,那正是唯美主义所期待的,因为一旦实用物体期待到艺术品般的高贵地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功能隐匿,通过实用物体从它的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期待便是从这种隐匿中得到的。从变动不居这一角度来看,整个设计变成了趋向于形式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场景,陶瓷雕塑也可以对此加以印证,在摒弃了自然的外观之后,它们走出了一条通向自然进程的新的道路。
然而,尽管艺术上转化和融合的可能性或许是没有边际的,但是这些可能性只不过反映了陶瓷本位上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材料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并非确定的,形式化和形式的起源与消逝的话可以同等地适用于自然与陶瓷创作活动的起源,它与形式的生物进程,以及创造性地发现形式及其变化有关,换言之,艺术作品中所有材料显示出来的形式的生命与生命的形式相一致,自然与生命,公共环境和艺术作品之间的统一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