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雕塑 >> 陶艺 >> 正文  
古称越陶 钦州:沉静千年在窑变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08-03-20 09:12:01    浏览:

    坭兴陶为世间献出了其特有的文化韵味和存在意义,但钦州并没有因此而广为扬名,由于产量不多,坭兴陶长期鲜为人知。也许钦州本来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城市,连产出的坭兴陶崇奉的都是质朴为上,不施釉彩,却尽得虎纹大斑之色泽。千百年来,它将本应外露的炽热浪漫气质,心无旁骛地投进了陶窑里燃烧,它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

    心灵向内并非就是偏安一隅,韬光养晦也不是举步不前,钦州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胚型”。

    一直困扰于南疆防务、埋头于小工业与农耕的钦州,在同为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率先崛起之后,曾以沿海后发展城市的尴尬身份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自我拷问,“工业”和“港口”这两个关键词最后成为答案。很多年前一纸《建国方略》中,对于钦州这座城市的“拉胚”,孙中山希望它能定型为南方第二大港,一直记住这句话的钦州,于上世纪90年代做出了一番当时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举动,那就是“全民建港”。1992年,当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时候,筚路蓝缕的钦州人不等不靠地撸起那双沾满陶泥的手,将自己能拿得出的钱都捐了出来,果敢地在一个叫做勒沟村的渔村边上塑起一个取名为“钦州港”的“泥胚”,超前地进行了“市场运作、业主建设”的模式进行钦州港建设。若干年后,当年将零花钱都投进捐款箱的孩子长大成人时,钦州港倚着几台吊车真的就站起来了,站成一樽伟岸于北部湾畔的陶。

    事实证明,在这个曾经挟带着成船成船的钦州陶器魂游南洋的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所建起的这个当时做工略显粗糙的起步港,正是为日后钦州的涅槃点起了第一把火,它正式打破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以农业为主的钦州产业结构,真正将一片海作为最终的战略战场揽入怀中。从这个港口出发,钦州港果敢地作出建设10万吨级航道的决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的十几年间迅速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随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新机遇在这里靠港,钦州又亮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钦州,已奇迹般地变成一个规模以上大工业项目集中落户的北部湾滨海新城,钦州人已不单纯地以构建家园这样的概念来建设钦州,他们是在为北部湾打造核心城市,为南中国打造新一极的北部湾。随着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钦州燃煤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使钦州无论是从地域位置还是实际崛起的高度,都当之无愧地成为风生水起的北部湾之核心。
编辑:小路  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