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雕塑 >> 泥塑 >> 正文  
王文海泥塑艺术
来源:慧聪网    时间:06-05-23 11:23:16    浏览:


“王文海沒學過怎么就能捏得像呢?”

  為了怀念自己“最熟悉的人”,王文海開始塑泥像。盡管他是一名兢兢業業的講解員,但藝術對他來說并不陌生。西安美術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經常到紀念館里畫油畫、做雕塑,許多有名的大畫家也來這里臨摹寫生。与他們的接触,引發了王文海一直深埋心底的興趣。“我從小愛畫畫,小時候家里的被面上印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的圖案,我就把被子拉到院子里畫,那時的美術書籍太稀少了。”王文海至今都相信,如果當年他不去紀念館,后來會成為一名畫家。

  紀念館請最好的照相師傅來館里放大照片,最好的畫家來畫毛主席像,最好的雕塑家來塑革命人物。跟著他們砸泥、和泥,看他們拿著照片遠看看、近看看,揮洒畫筆,向往藝術的王文海對他們也產生了崇拜之情。為來延安采風的畫家靳尚誼、錢紹武做模特更讓他感到無比榮幸。在美院老師的鼓勵下,他捧起了黃泥,塑造的主人公當然是与他朝夕相伴的毛主席。

  王文海覺得自己与毛主席有緣分,一看他的照片就喜歡、親切得很。沖相師傅把那些放大或曝光不好的照片扔了,他都把它們拾回去,保存下來。只要是毛主席的肖像,不管是全身的半身的,他都收藏。也許是因為毛主席的形象看得多了,沒有專業基礎的他一出手就能抓住特點,一捏一拍就讓周圍的人感到惊奇:“王文海沒學過怎么就能捏得像呢?”人們的夸獎和鼓勵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剛開始做半身的,后來做全身的,小的有大拇指那么大,大的一米五六高,越塑越多,1988年還辦起了家庭泥塑展覽。美院的師生,延安的老鄉,還有外國人紛紛前來參觀。泥塑的造型并不嚴謹,毛主席像的面部表情也与歷來的作品大不相同,但這些恰恰造就了王文海獨特的風格,也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

  他的工具就是一把竹刀,“泥塑是有靈气的,我不喜歡精雕細琢,刻來刻去把靈气都磨損掉了。”他也試過按照美院里教的那樣做骨架、反复雕刻,進行人物寫生,但最終覺得不行,沒味儿,“臨摹太拘束,不臨摹的反而比臨摹的要像,非要像現在這樣捏不可。”很多好心人對王文海說:“你塑毛主席像,我家里有陶瓷的、石膏的,你拿去。”他看看就罷了,自信還沒有自己塑的神气、有味道。

  在王文海的影響下,沉默寡言的妻子也開始跟著他捏泥人,而且悟性很好,塑出的泥像經王文海稍稍修改就成型了。他們的創作速度很快,第一次舉行家庭展覽時就有几百尊毛主席像了,沒几天就能做出十尊八尊。夫妻倆沒想著出名,更沒想著賺錢。王文海的工資不高,但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面條喝、饅頭吃就滿足了,直到現在他也沒想要改變這种生活方式。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金錢趨之若 ,而他宣傳自己崇敬的人、信仰的思想,沒有改變。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為,單位領導一度認為他不務正業,還停發過他一年的工資。他調到舊址管理部門以后,周圍的人都說:搞個維修,開工完工,能吃點喝點不是挺好。但他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他自認為:“升不了官也不想升官,發不了財也不想發財。只要給我時間,讓我塑毛主席像,宣傳他就對了。”

  1990年他和妻子向亞運會贈送了一千匹彩塑的泥駿馬,是他們夫妻倆辛辛苦苦花了兩年的時間做出來的。用他的話說:“延安沒有錢,能貢獻的就是藝術品。”這個舉動為革命老區爭了光,地區領導開始支持他。

  因為長期閉門在家做泥塑,有一段時間王文海的頸椎病特別嚴重,以致無法再進行創作了,醫生警告如果不好好治療就會癱瘓。儿子還沒立業;老婆又跟著自己捏了半輩子的泥疙瘩,什么也沒有;而“讓毛主席走進千家万戶”的理想更是遠遠沒有實現,他當時感到很悲觀。為了治病,他忍痛放棄了一段時間的創作,每天讓妻子給他按摩,自己還天天走一里路,到延安大橋擔水。周圍人說他是怪人,家里有自來水不喝,他美其名曰要喝“礦泉水”。這樣擔了三四年,病竟然慢慢好了。

  全家人都跟著王文海沉浸在泥塑的小天地里,妻子為他砸泥、和泥,星期天他又拉著儿子跟著他上山挖泥。特別是妻子,沒有她的支持,王文海知道自己根本做不了這么多。別人都說他娶了個好老婆,要是換了別的女人誰愿意跟他過這种日子?“我們的房子什么裝修都沒有,家里除了擺滿了泥人,其他啥也沒有。老婆不打扮,多少年也沒給她買一件新衣裳,她也不計較,就是跟著我做泥塑。”

  “當時老婆就哭起來,說她自己沒什么,可老媽媽還在呢。可我老媽媽也好,說用蘿卜干包餃子好吃得很。儿子也好,只要花兩塊錢給他買炮放,他就滿足了,不要其他的。”

  -王文海成了“泥塑王”

  不串門、不打牌,甚至連鄰居住的是誰也不清楚,一家人自塑自樂,成了气候。《毛澤東像》、《嘎小子》、《女英雄》、《魯迅》等等百余尊泥塑作品陸續刊登在中外的報紙雜志上。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1993年舉辦的“千尊毛主席塑像展”引起各界的關注,延安的文藝青年把他的泥塑搬出來展覽,開作品討論會,學校的師生也邀請他去講課,王文海成了“泥塑王”。1995年,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他“陝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榮譽稱號。

  好事的人不能理解:王文海家里什么也沒有,一些泥疙瘩還招來這采訪那采訪?當地群藝館評价他:既非民間,也非專業。但王文海的妻子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們家里‘人’最多。”

  王文海有三大理想,在他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修一座130米的毛主席紀念塔;從楊家岭到王家坪的山上塑二万五千個雕像以紀念長征;以山為依托,修一座130米的毛主席像。為此L也跑動了一些地方,但發覺實現起來的确很困難。有人嘲笑他:王文海你在替市長、省長考慮問題。“那么將來我就籌些錢在延安打一座土窯洞,把我的泥塑全部放進去,這總可以實現。”

  20年來,無數人問王文海,你為了什么?儿子小時幫他和泥就說:爸爸這太苦了。現在儿子也會問:爸爸你看你在藝術上這么扑騰,吃這么多苦,得到什么?有時間他就看看書,搞自己的創作,他認為在這個賺錢的時代,別人不會理解他。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他歸結這就是他的天性。

  “小地方環境壓抑,不是我意志堅定,早就自生自滅了。”到了北京,他惊喜地發現很多人能夠理解他,稱他為“老師”、“大師”,他感嘆到底是這里人的眼界不同,視野開闊,而且“這里的面條、饅頭也特好吃”。53歲的他,希望在北京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而他也要好好利用這個机會發揮出自己的藝術天資。

  很多觀看他作品的人問他:你是以藝術為重還是宣傳你的思想?王文海回答:還是宣傳思想,通過我的泥塑宣傳我的信仰追求,我的視角,我所熱愛的人。他認為毛澤東思想至今仍舊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人們真的如他所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么人類的前景將非常美好。

  “現在有的人自私貪婪,甚至不如動物,老虎吃飽了就不再襲擊其他動物了,但人不行,有了一百万,還要掙一千万、一億。”王文海的想法与周圍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儿子也常常和他吵架,但他不以為然:毛主席思想把我培養成了這樣也就這樣了。盡管藝術形式在變,但他對毛主席的感情沒有變。他最反感年輕人沒有親身体驗,也不讀毛主席的著作就妄加評論,不過“跟他們辯論,也就宣傳了毛澤東的思想”。

  還有人問王文海:如果毛主席在世你會不會塑泥像?他想了想笑著說:“毛主席是個哲學家,會辯証地看問題,他也很幽默,雖然我將泥塑變了變形,但他會理解我是在跟他開個善意的小玩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