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时事点评 >> 正文
孙振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学术主持
来源:    时间:13-09-12 10:59:29    浏览:

序一
孙振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学术主持

    天下雕塑数量众多,而对它们的研究却十分稀少;

    天下文章汗牛充栋,而关于雕塑的文章也同样稀少。

    这种“多”和“少”的巨大反差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不正常是因为它们之间不匹配。作品多,研究少;做得多,想得少。这种情况在今天不应该持续下去了。当然,为人们所广为诟病的雕塑理论落后的状态,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具体分析,在这里暂不赘述,但无论如何,我们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个应该及早结束的历史,而我们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尽快改变这种状态,让加强雕塑理论的建设成为全体雕塑界的共识。

    有鉴于此,全国高校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不仅在每次展览时都出版相应的画册,还同时举办了理论研讨会。这样,每届参展的学生不仅能在艺术上得到提升,还能在理论上得到滋养。这次,在第三届展览的开展之时,又专门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这是这个展览在理论上的一次跨越。这本论文集回顾了全国大学生优秀视觉作品展览的历史。辑录、发表了一批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的研究论文,这一举动和展览相得益彰,它将大大提高展览的学术含量,扩大展览的学术影响。

    这批论文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公共艺术、雕塑艺术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部分则是个案研究,主要针对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的各种实践,如展览、创作等所进行的总结、评述。

    论文的作者由于都来自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研究和创作的第一线,所以,他们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所剖析的案例都是有的放矢,建立在实践需2求上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论文的作者除了一部分专业理论工作者外,大多数都是以从事艺术实践为主的艺术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专门从事公共艺术和雕塑理论的人员十分缺乏,许多理论方面的工作客观上需要由从事实践工作的艺术家来承担;同时,随着艺术学科的发展,对艺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把“搞理论的”“搞实践的”分别开来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发展,而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能从事实践创作的两栖型人才已经是艺术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论文集的出版是一个信号,是公共艺术、雕塑界越来越多地有了自觉理论追求的信号。据我所知,还有许多希望在本论文集发表自己理论成果的艺术家,限于篇幅,这次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好在我们重视理论的风气已经初步形成,在成果上也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积累,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中国的公共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理论现状的改善是指日可待的。

                                                      2013.7.20 于山西和顺

编辑:小路  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