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阳,1970年生于河南。职业艺术家,现居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经典展览:
1999年“新锐的目光”,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2001年 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1年“神话”油画展,北京艺术博物馆。
2002年“青春残酷绘画”,上海东大名艺术创库。 “露出/反转/亚细亚谈论”,韩国汉城宽勋美术馆。
2003年“图像的图像”油画展,深圳美术馆。 “个性力量”新锐艺术巡回展,北京、上海、武汉、广州。
2004年“乌托邦”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5年《公共关系》美国纽约。
尹朝阳哪怕在画一个肖像、画一个人物的时候都有叙事性。不管他用表现主义、还是写实的表达方式,都隐含着这种叙事性风格。不过近期他的作品面貌和内涵有了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就是从个性化叙事转到宏大叙事,从洞察个人意识转化到关注社会意识。但叙事性一直是贯彻始终的。国内画家的当下流行趋向是越来越抹杀细节,提炼一种共性,从符号走向符号,求得风格上的一个特点。画面也越来越走向模糊化,走向某种文化上的结论和概念。从文化形态到文化形态,艺术表述方式不断自我延伸,结果是脱离现实本身。尹朝阳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尊重原始的内心体验。他把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做为最初的个人触点,而不是把远离自己生活常态的文化结论、概念当做创作最初的推动力。这种特点使他的创作形成精神上的内核,并形成一个比较实在、真切的面貌。
——评论人 顾振清
尹朝阳一直坚信着绘画的可能性和绘画的乐趣。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如此久的在寂寞之中坚持着这个古老职业的原因。当他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正是以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以至于后来的艳俗艺术在中国流行的时候。从严格意义上说,尹朝阳对绘画语言本身的尊重和当时对图式与符号的偏爱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艺术家,尹朝阳在本能上对那些几乎统治了整个90年代的当代绘画风格有着一种反叛,而用来进行这种反叛的武器则是放弃向社会现象寻找个人图式,转而面向心理学层面。
尹朝阳试图在这些“乌托邦”中重新恢复手工的快感和看的乐趣。在画面中,他开始在画面的某些地方强调“画”的行为所带来的质感,这使得尺幅巨大的画面在暗藏了很多“机关”。这些机关无法通过印刷等图像复制手段所呈现出来,它们引诱和逼迫着观众的近距离观看。而一旦我们被引诱到画面面前,密密麻麻的人群便开始幻觉般的游移,而那些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建筑便向开始我们逼近。和我们习惯的所谓当代绘画不同,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通过摄影、印刷这些图像转译手段所获得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尹朝阳的这些作品试图恢复的并不只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传统,同时他还试图恢复对绘画观看的“现场感”。
——批评家 皮力
尹朝阳的绘画开启了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青春感伤的抒情主题,并真正开始塑造这一代人自己的自我形象和情感特征。作为“青春残酷绘画”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绘画在中国90年代末期的写实主义绘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尹朝阳的绘画把对青春的表达置于一种人性反省的重要位置,并且对于时代性的青春境遇进行了感性化的一般概括。这种境遇通过一种戏剧性的视觉和叙事的张力,表达了这一代人在后意识形态时期所处的人性困境和自我矛盾性。在图像的主观性上,尹朝阳的画面“剥离”了造型表现的客观色彩,从而使境遇感和现实感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穿透力。在表达方式上,尹朝阳的绘画采用了一种隐藏“技术”的写实方式,注重画面完整的心理“场”的塑造,其表现力具有一种出色的天赋。在90年代,以尹朝阳等人为代表的“青春残酷绘画”,重新使绘画在叙事性、图像概念以及美学趣味上,具有一种不同以往的实验性和思想深度,并构成90年代前卫绘画的一个重要倾向。
——批评家 朱其
《毛主席》,布面油画,180×120c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