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彬
1968年 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
1988年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
1991年 参加鲁迅美院法国专家克劳德依维尔油画技法研究班
1994-199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八届助教研修班
1998年 参加天津美院宾卡斯材料技法研究班
2004年 调入天津美院现为天津美院油画系副教授、二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个展及主要参展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东方之光”
2008中韩现代精锐画家大作展
2007年 袁文彬个展 上海 上海多伦美术馆
2007年 复式经典--袁文彬作品展 北京 圣东方艺术画廊
2007年 融合与创造—当代油画名家邀请展 北京 北京博物馆
2007年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北京 世纪坛艺术馆
2006年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北京 世纪坛艺术馆
2006年 获天津市首届油画双年展学术奖 天津 天津美术馆
2006年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北京 国贸展览中心
2006年 中日法艺术交流展 天津 天津美术馆
2005年 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2005年 学院变异-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上海艺博会
2004年 获《走进西部》第二届中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 南宁美术馆
2003年 “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2002年 德国普法尔兹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德国 美因兹
2002年 四人油画作品联展 德国 美因兹
2001年 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 北京及全国巡回展
2000年 福建当代书画作品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9年 中日现代美术交流展 日本名古屋 福州
1998年 获福建省艺术节书画作品展铜奖
1997年 97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 上海 刘海粟美术馆
1997年 都市人格—袁文彬作品展 福州 福建省画院
1997年 获“97福建省油画大展十佳作品奖” 福州画院
1996年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6年 现实:今天与明天96中国当代艺术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6年 获“鲁艺杯”96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美术专业教师作品大奖赛金奖
1995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4年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福州 福建省画院
1994年 中国画家美术作品展 秘鲁 国家博物馆
1994年 袁文彬油画展 香港
袁文彬的“复式经典”
郭雅希
在袁文彬调入天津美院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10年前《麦当劳叔叔》系列的创作阶段。我认为,他虽然画的是卡通儿童,但在精神指向上不同于“卡通一代”,他的作品应属于新现实主义范畴——关注当下社会、关注当下文化、关注儿童的身心成长并有一定的批判性色彩。2004年,袁文彬调入天津美院之后,我有机会经常参观他的画室并及时看到他的新作,又了解到了他的《七贤图》系列、《忧伤—致雪莉克·莱文》、《鹤与波伊斯》、《竹与波伊斯》、《经典—致达利》、《经典—天堂制造》等作品,也进一步认识到,他不仅仅关注当下社会、当下儿童的身心健康,更关注当下的学院教育与创作,关注学院创作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和美术史图像资源;而且他的这种关注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
2002年袁文彬在《艺术界》发表过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曾谈到对雪莉克·莱文的独特见解,他说:“美国的当代艺术家雪莉克·莱文公然以‘剽窃’作为自己反对现代主义对“原创性”近乎疯狂的追逐。她在1982年西德‘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奖’上的作品《仿沃克·埃文斯》将翻拍自摄影家埃文斯的两幅作品的两张照片作为自己的作品出展。她用反复翻拍(即过滤)而使原作照片精美质感的损失为代价,消解人们对精致影调(形式)的欣赏兴致,促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照片内容本身上去,将纪实摄影回到其拍摄时的原点”。他的这段论述使我们找到了袁文彬“复式经典”的本意所在——为了使自己能够轻松地摆脱追求“原创”经常带来的困惑,也为了使其他人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对“原创”认识的误解,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面对历史的“经典”,甚至可以以极端的方式“复式经典”;这样一来,一是可以使自己的创作资源和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和开阔,二是重温“经典”也有益于对经典作更富于时代意义的全新诠释和深层的理解与吸纳;从而,使自己能够以主动而松弛的“游戏状态”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被动地让艺术创作在折磨着自己。有了这样的心理和创作状态,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的、还是表现主义的;从题材角度来看,无论是当下社会的、文化史上的、美术史上的,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艺术家自己将怎样看待“经典”,怎样理解“经典”,怎样抛开人们对惯常“经典”套路的僵化认识给与当下全新视角的独特解读和阐释,并找到适合于这种独特阐释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美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史亦可看作是不断重温、重新阐释经典的历史。如: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新古典主义对古典主义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新表现主义对表现主义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以及毕加索对塞尚、波伊斯对杜尚、雪莉克·莱文对沃克·埃文斯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不胜枚举。没有后人对前人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民主化的进程则无法推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则无法开拓,走投无路的尴尬则永远无法摆脱;也正是因为有了后人对前人经典的重温和重新阐释,才使得美术史经典的香火得以时代永存,使美术史中的经典文化内涵得以不断扩充,从而引导人们再进一步创造经典。
袁文彬在《画室随笔》中说:“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一门独门奇世的至高武功叫‘吸星大法’,他能在与对手的交战中吸取对方的功力,为我所用,所以能战无不胜。这种转换、拆解、挪用的‘吸星大法’式的思维方法,也正是后现代艺术方法论中常用的策略或‘惯用武功’”。
认识到了这些,实际上等于掌握了一把解读袁文彬作品的钥匙,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当下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和创作方法论的重要参照。我们虽然没有必要都来“复式经典”,但是我们却有必要都来认真地想一想、重温一下、重新解读一下当代文化中,杜尚、波伊斯、杰夫·昆斯、雪莉克·莱文以及其他传统和当代西方的经典的东西,也需要将其与中国当代的和传统的经典做进一步的时代的“对话”,更需要在信息时代像“小雄狮卡卡”(袁文彬近期作品中标志性的符号)那样时刻保持着“杀毒”的警惕。袁文彬的作品将波伊斯与梅树、鹤、山石、竹子、塔的有机结合,昆斯的《天堂制造》与凤、松树的有机结合,女人体与雄狮卡卡的有机结合,成熟女人的身体与恍惚天真眼神的有机结合·····将中国的、西方的、当代的、传统的、社会的、文化的、美术史的、本体的、学院的问题以及他个人所发现的、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提炼出来,独具创意的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极富有思想性、共鸣性、书写性的绘画图像,我们从他的作品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图像和形式本身,还有图像和形式后面的当下问题和深入的思考。
《经典.致莎乐美与爱情》,油画,200X150C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