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兵
1968年10月生于新疆 dongshubi@sina.com
1985年9月—1989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附中
1989年9月—1993年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 学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硕士学位现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副系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获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
主要学术活动:
1999年12月“99回响”现代雕塑33人展
1999年1月“新世纪的希望” 城市雕塑方案展
1999年5月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
2001年5月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2002年8月“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 2002年6月中国现代雕塑精品展
2002年10月“清华工美杯”教师作品展 2003年10月蓝色空间—主体雕塑国际邀请展
2003年9月中国北方雕塑艺术年度展
2003年9月“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雕塑精品展
2003年9月“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
2004年4月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展 2004年6月“时代风采”国庆55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
2004年6月“艺术,让城市更美好”
2004广州城市雕塑邀请展
2004年7月 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
2004年9月 第三届全城市雕塑展
2004年9月上海南京路雕塑邀请展
2004年9月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5年9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6年9月 日本亚洲大分国际雕塑展 获优秀奖
2007年4月《合而不同》全国雕塑家邀请展
2007年8月首届全国职业雕塑家作品联展
2007年9月第三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人·社会·自然》雕塑艺术大展
提到董书兵,大家就会想到他的“婴孩儿”形象。像很多在艺术史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董书兵在雕塑艺术道路的行走中呈现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艺术史上,“孩子”并非是一种普遍的艺术题材,究其原因,也许是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对孩子的忽视所致。但是,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孩子的天真却成为颠覆一切权威标准的一把利器,从风格到价值观,孩子、疯子的状态在艺术界中打破了以往被忽视的地位。在董书兵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的另外一种状态。现代派时期,人们对孩子的“认可”来自孩子稚嫩、天真而浪漫的想法,艺术家借着孩子的“头脑”发散思维,开创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董书兵的雕塑中,尽管可以看到孩子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受虐的对象。他的恐惧、反抗、愤怒都写在他的表情、姿态、动作中:被无数双手捧在空中而随时都会跌落的恐惧,骑在恐怖的癞蛤蟆身上莫名前行的踯躅,坐在“笼子”中对望尘莫及的力量的无奈与疑惑,董书兵就像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将孩子对强大权利压抑下的心理呈现无疑。
毫无疑问,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孩子必然会呈现如此状态,但是,董书兵的艺术含义还不仅于此。董书兵通过孩子转译的是生活在“当下”的人类的感受。
“当下”是一个含义颇丰的词汇,隐含着太多的文化氛围,“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全球化”、“解构主义”、“都市化”、“异化”,当我们将这样一些解释社会内容的术语罗列在一起的时候,“当下”的复杂性也就可想而知。
董书兵同样是生活在“当下”之人,不可避免被所有现存之物包裹。在这样的情态中,董书兵从自己的内在世界中幻化出“当下”的艺术情态,即他的“婴孩儿”形象。
从造型语言上,“婴孩儿”沿用写实传统,通过造型的简洁化处理,艺术家重在突出孩子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中制造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是明显的,更是感人的。董书兵不仅表面化孩子的形象,而且可以看出,“婴孩儿”是“当下”人类的个人感受,也就是说,婴孩儿并非年龄不大的孩子,而是我们无数生活在商品社会的人类共同的形象。从这样的意义来说,看到作品的当下人必定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而共鸣的出现也成为艺术家作品成功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