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正杰,1968年出生于四川。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
重要个展:
1996年“皮肤的叙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2001年“酷”(加拿大Common Ground画廊)。
2002年“作品1996-2001”(挪威卑尔根3.14基金会),“俸正杰作品展”(立陶宛国立艺术博物馆M.K.Ciurlionis),“包装”(北京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
主要联展:
1992年“今日状态1992艺术展”(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
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中港台大专美术作品展”(香港中文大学)。
1995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8年“两性平台艺术展”(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青年油画家邀请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9年“中国当代艺术展”(瑞士苏黎世),“开启信道—东宇美术馆首届收藏展”(沈阳东宇美术馆),“跨世纪彩虹—艶俗艺术”(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精神食粮—当代中国艺术展”(荷兰Mu艺术基金会、ARCTIC基金会·埃因霍温),“4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学术邀请展”(上海霍克会馆、 台湾艺术无国界美术馆、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0年“平面”(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北京油画邀请展”(北京环宇经典画廊)。
2001年“新状态”(北京佛罗伦萨画廊),“胭脂”、“中国肖像”(巴黎Loft画廊),“男孩女孩”(昆明上河车间、新加坡斯民艺苑),“中国当代艺术”(西班牙Valle Quintana画廊),“中国神话—消费文化时代的精神肖像”(上海易典画廊),“下一代—东亚当代艺术”(巴黎Passage de Retz),“与达利对话”(上海艺术博览会),“我是谁?”(北京凯宾斯基),“艺术2001”(新加坡Art Seasons画廊),“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2年“韩国当代艺术节”(汉城),“第一届成都双年展/北京邀请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与亚洲对话”(挪威奥斯陆Vika画廊),“三十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北京少励画廊),“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美国芝加哥),“Let’s go!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足球世界杯”(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瑞士巴塞尔),“面对脸”(红门画廊),“像中国波普”(澳大利亚悉尼Ray Hughes画廊)。
看俸正杰的画,很多人会有惊艳的感觉。铺张华美的色彩,妩媚娇柔的线条,从中人们轻易就能看到时尚、看到热闹、看到当下最IN的颜色、看到色欲、看到迷乱……尽管画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冷酷,每张性感肉欲的嘴唇和每双漠然呆滞的眼睛都给人一种不真实和失落感。每个人都会在顾盼之间感到生活在茫茫人海中的那种孤独和绝望,好像每个灵魂间都有遥远的距离,都在为寻找不到知音而愤世嫉俗。
可在这些喧闹空洞的画面外,俸正杰却显得特别的若无其事。他冷静、平和、沉默地观察着每天的生活,他的画笔一直不停地在描绘他与世界的关系,他豁达地生活在当下,可他的状态又好像远远地脱离了当下。
有人说俸正杰是个思考型的艺术家,是喜欢思考现实生活意义的人,这点我特别赞同,无论艳也好俗也好,他表达的是当今世界的状态,当今人们的内心,尽管看起来很夸张,很虚假,但它真的很美很妖冶地存在着。
俸正杰所有的画都有一种奇怪的空洞美,每个画面(女人或花)不管是艳,是媚,是变化莫测,是矛盾,都表现出了他对色彩和人性天才的自如把握,就像一个人回到他的本质需要寻找无数的否定旅程一样,俸正杰的作品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轮回,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哲学,也越来越养眼。
我不知道俸正杰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也不关注他在追求与世界一致的过程里有过什么样的失落和感悟,但从他的画里我能看到我的内心,看到自己在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有过的那些快乐美好,也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无数次的虚弱、无奈和挣扎。
俸正杰的作品确实很惊艳,但这“惊”不是那个“惊”,“艳”也不是那个“艳”。“惊”是你惊喜地发觉原来他画的花花世界其实就是你曾经和正在迷醉和厌倦的快乐人间;“艳”是你永远都觉得这快乐人间是多么美好和令人留恋。
《中国系列2005No.1》,布面油画,150X15OC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