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雕塑展览 >> 第一展厅 >> 正文
《飘逝的记忆》系列10
材料:油画  尺寸:146X138CM  来源:  时间:09-08-21 11:22:21  浏览:

马一鹰 (原名马鹰)∶

1968年出生于湖南。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
现工作与生活主要在深圳。
自由艺术家。

作品有油画《飘逝的庄园》系列、《飘逝的记忆》系列,影像《嬗变》系列,影像陶艺《新印象》系列、《无极》系列,陶艺《印象》系列、《无极》系列、《混沌·洪荒·图腾》系列、《此·彼》系列、《沌》系列、《无·有》系列、《禅·界》系列、《旖·娜》系列、《神·人》系列等,其中《印象》系列1曾入选《中国陶瓷艺术图典》、《中国今日陶艺》、《清华大学美院24人陶艺作品集》等,现收藏于新加坡国立艺术博物馆。

90年代初期,马一鹰以他的黑陶作品《印象》系列被陶艺界称为“开中国现代陶艺先河之经典作”,使他一直以来成为中国陶艺圈重要艺术家之一。2000年以后经历炼、沉修他开始进行影像、影像陶艺的探索与油画创作,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主要展览∶
 
1990年深圳晶昌特种工艺公司包销所有陶艺作品
1991年参加“我不与塞尚玩牌—中国前卫艺术展”(美国加州亚太艺术博物馆)
1991年深圳电视台专题报导
1992年参加“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巡回展”(沈阳、上海、广州等)
1992年参加“首届广州艺术双年展”
1992年参加香港新一代陶艺展
1992年参加举办的哈尔滨联展(韩国)
1998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9年参加“上河美术馆收藏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0年参加清华大学国际陶艺邀请展
2000年在北京可创艺苑举办个展
2000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列室举办个展
2001年参加“重新洗牌”,深圳雕塑院(深圳)
200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北京)
2002年参加“中国当代美术家”,上海精文美术馆(上海)
2004年开办莫干山路50号个人工作室(上海)
2005年参加“喻体与镜像”,北京新锐艺术计划(北京)
2005年参加“互象”,苏河现代艺术馆(上海)
2006年在“新波画廊”举办个展(上海)
2006年参加荷兰艺术博览会(荷兰)
2007年参加意大利FUXIN画廊开幕展(上海)
2007年参加北京画廊博览会(北京)
2007年参加意大利博罗尼亚艺术博览会(意大利)
2007年参加德国汉堡中德艺术家联展(德国)
 

刊登过的主要杂志∶
 
《美术》、《江苏画刊》、《画家》、《装饰》、《新视觉》、《锋锐》、《中国陶艺家》、《中国陶瓷艺术图典》、《中国今日陶艺》、《艺术与生活》、香港《文汇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清华美院艺术设计》、《清华美院24人陶艺作品集》、《《2000清华大学国际陶艺邀请展作品集》、《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作品集》等。
 

出版专著∶
 
《马一鹰黑陶艺术》。


报导过的主要电视媒体∶
 
北京中国教育电视台、广州南方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深圳电视台等。
 
 
马一鹰在沿用一贯自我、大气、唯美、高远、奇幻的画风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情感与精神元素,使作品更从表现的至美上升到触动灵魂的高度,朦胧恍惚、或有或无、疑幻疑真之间感受到千丝万缕、层层缠绕、时又汹涌而至的情絮。
—— 方力钧

马一鹰的作品,画面作品感很强,完整度不错。具有强烈的爆发力。标题文学化。
—— 尹朝阳

我感觉马一鹰的作品主要是向内的关照,从观念到形式可以看到是受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性影响;他试图在这两个传统中找到一些新的空间,并且他的作品中有一定的叙事性,我看到了这种有意思的实践和变化。
一般来说今天的绘画大多在外部的图像世界转,美学来源主要是社会学。这样的危险性在于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往往会干扰我们对图像的判断,对大众来说容易解读、容易识别;尤其做符号性的画家,他们是很懂得解码这个问题的。也有不少的艺术家坚持现代主义理论家格林伯格的理论,完全地去掉了形象回到了独立语言实验,更多的是哲学化的思考。
抽象绘画的传统在今天的西方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承关系,这个系统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是很难解码的?也有不少的艺术家在做语言和图像的双向实验,比如:英国画家格兰·布朗,远看他的作品是具象绘画、是很厚的笔触,仔细地观看却是完全抽象的平涂笔触和色彩;我认为他是当今在观念上有突破的人,在具象和抽象之间自由地出入;他把绘画从“观看”和“冥想”的道路上,引向了“欺骗”,这是绘画最本质的地方,那就是“制造幻觉”!
所以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哲学化,或者是把绘画进行深入的图像学的阐释和分析,最后还是要从观念和哲学回到视觉、现场、心灵的关系上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来说视觉艺术的最后都会在这里相遇。
—— 张小涛
 
马一鹰近期的系列作品统称为《飘逝的记忆》。
这个标题所激发出来的审美意识既可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还可是意象的;其实在审美过程中由于意识和想象力的偏向或移情作用,往往在观想过程中抽象可转化为具象,具象和抽象也可转化为意象;三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和沟通的屏障,审美过程是意识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抽象与具象、意象之间的状态过程。
正因为如此,马一鹰的作品作为观想的起点,中间也就孕含着不确切的、随意想而生的丰富性。飘逝,是一个很诗意的动态过程,这动态既可是物态的运动,也可是精神的灵动;既可表达人类历史长河的流淌,也可表达神秘的时空感;既可是具象地飘逝,也可是抽象、意象地飘逝,真可谓一沙中见大千世界……
《飘逝》系列作品的构成元素主要是点和线,颜色则是单纯的黑色和灰色,选择点和线来做扭结、旋转、运动构成。马一鹰可能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类文化美好事物的眷恋情结及逝去的无奈情怀,这旋转有时象龙卷风卷抱天地万物呼啸而去,有时似狂风扫过、落英满地、簌萧凋零,有时如欢乐的阵风吹奏天籁之音,有时若微风轻轻吹过、万事万物随风飘逝……
线条在马一鹰的作品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视觉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意的载体;线条的绵延如时间带着眷恋和伤感而去;线条由近向远延伸消失、意味着人间美好的一切转入无限的空间之中。
《飘逝》系列作品既是抽象的,更是意象的。
马一鹰与赵无极、刘国松等都是用抽象的形式来追求意境表现;这种意境表现往往带有强烈的传统美学中的诗的意象。换句话说,赵无极、刘国松、马一鹰等的作品在追求画面形式语言创新的同时还是表现出对传统美学意境的眷恋,他们的思维表达过程还是意在笔先的。
—— 萧也

欣赏赵无极具有东方精神的抽象作品时,像是置身于太空俯视大地的景观,一如站在精神的顶端观看中国的宋元山水内核,是在一种静态下的观看;而马一鹰的《飘逝》系列作品则是一种动态的中国景观,如同游移旋转在时空隧道间的中国山水的幻影;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出现,由于他创作表现的形式(滴彩加行为轨迹),决定了他作品图式的局限性,但波洛克是唯一的,永远的大师;马一鹰抽象作品一些东方元素的浮现,更多对中国符号废墟般的定义,更多是一种安塞姆.基弗式的阐述——是多种意义的复合,历史、文化、宗教......
—— 江浩

《飘逝的记忆》系列10,油画,146X138CM,2008

编辑:janet  作者:马一鹰   
·上一幅作品:
·下一幅作品: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点的作品图片,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国雕塑网原创作品图片版权归中国雕塑网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中国雕塑网会员发布的作品、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