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雕塑展览 >> 第一展厅 >> 正文
张蛋蛋和李花花
材料:  尺寸:高34cm   来源:  时间:09-08-20 15:56:32  浏览:

乔迁,1968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雕塑家、艺术理论家、艺术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华北工业大学艺术副教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曾参与香港回归主雕《永远盛开的紫金花》、中华世纪坛主雕《中华千秋颂》的创作。作品先后入选《青年雕塑家八人作品展》、《99回响—中国雕塑艺术展》、《首届中国雕刻大赛》、《第二届中国雕刻大赛》、《第三届中国雕刻大赛》、《东阳国际木雕大赛》、《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王府井环保主题雕塑展》、《第二届兰色空间—北京海洋馆环境雕塑展》、《第三届兰色空间—北京海洋馆环境雕塑展》《中国—比利时雕塑作品展》、《回到架上—步履群体第五回展》、《第四届兰色空间—北京海洋馆环境雕塑展》、《首届中国国际钢铁焊接雕刻大赛》、《第三届曲阳国际雕刻大赛》、《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几十次国内外艺术展。并举办《乡村的记忆—乔迁雕塑作品展》、《守望乡村—乔迁大地艺术展》、《又见彩虹—乔迁大地艺术展》等个人展。
出版专著《艺术与生命精神》、《非常30—中国古代经典雕塑》。
任《雕塑》杂志“理论研究”栏目主持人、《中国雕塑年鉴》副主编。


获奖:
2005年9月 《第三届曲阳国际雕塑大赛优秀奖》
2005年8月《首届北京国际金属焊接艺术大赛第一名》
2006年1月《华夏纽带工程特别贡献奖》


在经过1990年代的各种前卫思潮的影响之后,中国当代雕塑的形象语言正在进入语言的自我表现塑造,即涉及形象的雕塑语言近年开始回归本土的诗意和当代性的混合。这在乔迁和潘毅群等人的雕塑上都有表现。乔迁近年一直在致力于雕塑形象内在的本土化的研究,他的《张蛋蛋和李花花》系列试图将形象的乡土性和民间性重新塑造为一种学院派语言,但在这种本土语言的当代改造中又力图使其保持原生态的视觉韵味。他给这个系列雕塑起的标题也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立场。乔迁以前的类似风格带有一种笨拙视觉,但这个系列开始体现出一种上升为学院派语言后的诗学气息。


—朱其(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美术评论家)


乔迁表达人的荒诞性很有特色,虽然他构思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温馨的情节,但是他通过一种无性别又俱有中国化的形象演绎与叙述出来的。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著名美术评论家)


乔迁的作品最为鲜明的个人特征是追求诗性的审美趣味。无论他的作品在题材和形式上涉猎有多广阔,在审美的高度上都具有清晰的延续性。他吸收传统,但是传统从不是他创作的羁绊;他重视创新,但是从不把创新当作创作的目的。为了表达内心的创作冲动,他苦心经营每件作品的形式细节。他很早就跨越了方法,去追求诗性的美。对他而言,这种美是原生态的,是质朴的和唯美的。他常说,童年铸就了他一生的禀性,他的作品浸透着他童年纯真的心灵对自然和人性美的认识。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


中国有不错的雕塑家,也有不错的雕塑理论家,而乔迁是唯一把两者做得都不错的艺术家。


—陈培一(《雕塑》杂志副主编)


编辑:小路  作者:乔迁   
·上一幅作品:
·下一幅作品: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点的作品图片,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国雕塑网原创作品图片版权归中国雕塑网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中国雕塑网会员发布的作品、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