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高,1971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6-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读研究生。200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2005-200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
1995年3月在当代美术馆举办“三月四人展”;8月参加日本广岛“国际大学生美术作品展”。1996年6月毕业创作《银河》获冈松家族艺术基金奖;10月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韩漆艺交流展”;10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肖像油画展”。1997年6月在当代美术馆举办“五个人的工作室”雕塑展;11月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沟通—97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1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举办“研究生班雕塑展”。1998年3月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展;6月参加“天高任鸟飞”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自荐作品展;9月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生物”雕塑竞赛;10月参加“北京青年雕塑家作品联展”;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举办首次个人雕塑展。1999年3月在北京四合院画廊举办“变幻的技术”展;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10月策划“扩散,当代雕塑七人展”(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12月参加“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2000年4月参加“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博物馆);6月参加“共圆绿色梦”(北京中国美术馆);9月参加“第二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10月策划“虚拟与真实”实验艺术展(北京云峰画苑);12月参加“与亨利·摩尔对话”雕塑展(广州美术馆)。2001年9月参加“共享与共存”雕塑展(中央美术学院);10月参加“冲突与包容”—中国现当代艺术巡回展(意大利曼多瓦青年博物馆)。2002年9月参加“开放的节日”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10月参加“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4年3月参加“SHE”—十名女艺术家联展(北京季节画廊);“梦想,困惑,现代女性特质”—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4月参加“再造798综合艺术活动”(北京798厂);“今日中国美术展”(北京世纪坛);5月参加“60,70年代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北京今日美术馆);6月参加“比利时—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比利时布鲁塞尔拉纳雕塑公园)。2005年1月“回到架上”雕塑联展(北京“炫”特区);5月参加“何香凝美术馆藏品巡回展”(上海华侨城);7月参加“黄天厚土”雕塑展(北京世纪坛)、“人文,平衡”雕塑展(北京光华国际房地产中心);9月“欲壑”艺术展(北京元大都酒吧街,WHAT俱乐部);10月参加“北京艺术区互动展”(北京光华国际房地产中心);11月参加“概念首饰展”(索家村C-24号,喻高工作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艺术展 (北京通县1号美术馆);12月参加“在解放与束缚之间”女性艺术展(北京光华国际房地产中心)。2006年1月参加“光芒涌入”女性艺术展(北京世纪坛蓝石俱乐部)。获奖与收藏:1996年作品《银河》获日本冈松家族艺术基金奖,并被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1999年作品《倾斜的苹果》被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收藏。2001年获美国波洛克艺术基金会奖学金。2002年作品《倾斜的梯形》系列被西门子公司收藏。2003年作品《脸》获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奖并收藏。
传统“雕塑”的概念实际上是立足于对对象本质内在的结构的发现和表达,由此,我们发现,虽然喻高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是一些抽象的不规则梯形物体,但是这些带有极简主义结构意味的作品还是延续了雕塑的“正途”,因为它实际上是表达了对世界的“结构”性的认识,以及对于“材料”的独特性的把握。这些,我实际上是认为她延续了西方现代雕塑对于结构和形体的终极思考的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时空观和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物质观。这条坦途对于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又一直在体制化的学院教育模式中长大的孩子而言,似乎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关于自身风格语言演变的逻辑。虽然有评论认为这是她对于传统学院式雕塑传统的反叛,但是我倒是觉得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在雕塑的概念下的个人艺术语言的发展过程。如果喻高一直按照这样的路数发展下来,可以预见的是,她将是一个在体制中会有很好发展机遇、但又与主流的风格样式略有不同的“当代青年女雕塑家”的形象。
——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