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和,1961年生于天津。1978年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3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后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少文教授,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参加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讲习班。
1978年,国画作品《走过的路》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第二届天津青年美展”二等奖;
1983年,连环画作品《水乡一天》获中央美术学院院展二等奖;
1988年,与陈淑霞、王友身、刘炜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四人联展,展示了探索和尝试都市题材的系列作品;
1990-1991年,创作《雨、雪》、《烟、云》、《坐转椅的人》等系列作品,分别参加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新生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二十世纪·中国”大展及“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邀请展”,其中《坐转椅的人》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
1992年,《城市组画》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展”;
1993年,在马德里SERHIRA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两个人》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烟云》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获北京展一等奖;
1995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展出了1990年以来作品共40幅,其中《都市上空》系列作品首次展出;
1996年,《母亲节》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精品展”;创作《都市上空》等10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6中国水墨现状展”;创作《初遇高度》等系列作品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物画邀请展”;
1997年,应新华社和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协会之邀,赴日本为大和市西鹤寺创作壁画和屏风画;以《云中漫步》为题,在“红门画廊”举办个展;参加广州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中青年画家邀请展”;参加’97珠海“中国当代名家中国画邀请展”;参加上海“迎97·中国艺术大展”;
1998年,以《岸》为题在红门画廊举办个展;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9年,《都市上空·日落》等8幅作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四人画展;
2003年,参加文化部与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东方之韵”画展。
从刘庆和所写的大量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仅坚决反对“笔墨中心”论,也反对按传统的笔墨标准评价新的水墨画创作,在他看来,虽然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中传统技法在表达传统题材上可谓驾轻就熟,但面临今天的生活,特别是表现城市题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5)在与批评家余丁的一次对话中,他曾明确指出:“水墨画走向当代要靠自身的生活积淀、感召,只要真情实意的生活,真心地感受,就不会对生活无动于衷,也就不会回避水墨画所遇到的新课题。所谓新课题也就是水墨的技法表现,在都市题材面前难以找到经验可循。强调“笔墨中心”会使人觉得与现代生活产生敌意,……”(6)为了表达一种现代的感觉,即表达画面上不可言状与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他完全消解了传统的中锋用笔,代之以阔笔横扫的作画方式。由于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没骨画法,并熟练控制了墨色的层次变化,所以画面上象征着烟雾一样的浓重墨色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传统人物画强调的是细线与细线的相互组合,那么,刘庆和在画中则强调的是阔笔与阔笔,也就是面与面的相互组合,细线只是其中的点缀而已,这使他最终创造出了直逼现实生活体验的新水墨表现方法。正如青年批评家皮力所言“刘庆和艺术的意义是突现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他解答问题的方式之中的,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提供意义认可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水墨为契机的感觉,思惟,表达方式。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乃至文化。无疑,他的方式将是当代中国艺术无数有意义的方式中的一种,它们的推进作用在今后的时间里会越来越明显。”
——鲁虹
《丽水之一》,水墨,170×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