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雕塑展览 >> 第一展厅 >> 正文
上海新天地
材料:影像  尺寸:(40×101)cm  来源:  时间:09-08-20 11:16:38  浏览:

2007年作

李小镜,1945年出生于重庆,自幼随家人移居台湾。大学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主修西画,毕业后赴美进修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纽约。李小镜在纽约以美术指导起家,七十年代末期转任摄影师。曾从事时装及人文摄影多年,八十年代起他将摄影转移到艺术创作的领域。九十年代兴起的计算机科技使他得以将绘画、摄影与创作等不同的经验整合为一种独特的媒体。他的作品被编入包括美国耶鲁、西北、华盛顿、英国牛津等大学出版的艺术教科书及刊物。2003 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变形”;“暴露”;“20世纪人体摄影展”,德国 Stadtische 美术馆;“幻想艺术”,奥地利 Landes 美术馆;“因子”,巡回于美国伊利诺州 Block 美术馆、柏克莱美术馆、西雅图 Henry Art 美术馆。2004 年参加“英国 Whitstable 双年展”,英国。2005年参加“奥地利ArsElectronica艺术节”。2006年参加“上海双年展”。

从形式上来看,李小镜的《夜生活》系列,脱离了惯用的单色系处理,同时改变了以单一人物为重心的构图方式,以彩色的大群像来呈现都会丛林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互动。这些在创作形式上的转变,让李小镜的半人兽生物,以更逼真的方式,进入到你我所熟知的环境之中,成为曾经在那个当下出现过的你、我和李小镜他自己的象征。

从技术面来分析,《夜生活》比李小镜其它早期作品,更全盘地利用了数字影像处理的特质。1996年前后,Photoshop第三代成功地开发了图层(layer)技术,允许数字影像艺术家将影像分别放置于不互相干扰的层面上,成为能够自由搬动与调整的独立个体。这种技术,不仅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与弹性,也彻底改变了数字影像制作的流程和方式。以《夜生活》的创作为例,李小镜首先将作品中所需要的所有对象,包括:场地、人物、桌椅甚至咖啡杯等等,分别拍摄下来,输入同一个档案中存放于不同的图层上。这些所有的组件,就像是舞台上的道具一样,每一件都是可以任意搬动、修改和利用的个体。与其说到了最后,李小镜完成了一张图像,倒不如说他搭建了一个布景、完成一组道具和为一群演员上好了妆。像是舞台剧的导演一般,李小镜可以随时因应需求作移动、调整和增减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甚至重新组合出全新的构图。今天的数字影像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改变心意、三心两意甚至回心转意,这种永远无须要定稿的影像创作方式,和传统绘画或是摄影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夜生活》系列的大群像部分,就曾经因应不同的需求,出现过十三个人物的半身狭长版本,以及十二个人物外加一只狗的全身版本两种构图。

编辑:小路  作者:李小镜   
·上一幅作品:
·下一幅作品: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点的作品图片,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国雕塑网原创作品图片版权归中国雕塑网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中国雕塑网会员发布的作品、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